机制砂级配范围执行标准是什么?
机制砂级配范围执行标准是指在建筑材料中使用机制砂时,对其颗粒级配的要求和规范。机制砂是由人工破碎、筛分等工艺生产的,常用于混凝土、砂浆等建筑材料中。以下是对机制砂级配范围执行标准的详细阐述:
一、机制砂的定义
机制砂,又称人工砂,是指通过人工破碎、筛分等工艺,将天然岩石、尾矿、工业废渣等原料加工而成的细小颗粒。由于机制砂具有资源丰富、分布广泛、成本低廉等优点,已成为现代建筑材料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。
二、机制砂级配的重要性
机制砂的级配是指不同粒径的砂粒在混合物中的比例。合理的级配可以保证混凝土、砂浆等建筑材料的强度、耐久性、工作性等性能。因此,机制砂的级配对建筑材料的性能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。
三、机制砂级配范围执行标准
- 国家标准
我国对机制砂级配范围执行标准有明确规定,主要依据国家标准《建筑用砂》(GB/T 14684-2011)。该标准规定了机制砂的颗粒级配、技术要求、试验方法等内容。
(1)颗粒级配
机制砂的颗粒级配应符合表1的要求。
粒径(mm) | 累计筛余(%) |
---|---|
0.16 | ≤5 |
0.15 | ≤10 |
0.3 | ≤30 |
0.6 | ≤50 |
1.2 | ≤70 |
2.0 | ≤85 |
4.75 | ≤100 |
(2)技术要求
机制砂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2的要求。
项目 | 要求 |
---|---|
砂率 | 30%-60% |
含泥量 | ≤3% |
石粉含量 | ≤10% |
磨损度 | ≤15% |
压碎值 | ≤30% |
水泥净浆比重 | ≥2.40 |
- 地方标准
部分地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,制定了相应的机制砂级配范围执行标准。这些标准与国家标准基本一致,但在某些技术要求上可能有所不同。
四、机制砂级配范围的检测方法
- 筛分法
筛分法是检测机制砂级配范围最常用的方法。通过将机制砂样品进行筛分,得到不同粒径的砂粒,然后计算各粒径的累计筛余,从而确定级配范围。
- 水筛法
水筛法适用于检测细度模数较小的机制砂。将机制砂样品放入水中,通过水流的冲刷作用,使不同粒径的砂粒分离,然后计算各粒径的累计筛余。
- 仪器分析法
仪器分析法包括激光粒度分析仪、图像分析法等。这些方法具有快速、准确、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,但成本较高。
五、总结
机制砂级配范围执行标准对建筑材料的性能具有重要影响。在实际应用中,应根据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,严格控制机制砂的级配范围,确保建筑材料的质量和安全性。同时,不断优化生产工艺,提高机制砂的品质,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建筑材料需求。
猜你喜欢:选矿优化控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