复旦EMBA校训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?
复旦大学EMBA校训的历史背景
复旦大学是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,其EMBA(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)项目更是备受关注。而复旦大学EMBA的校训——“博学而笃志,切问而近思”,不仅体现了学校的教育理念,也蕴含着深厚的历史背景。
一、复旦大学的历史沿革
复旦大学的前身是1905年成立的震旦学院,后经过多次变迁,于1927年更名为复旦大学。学校自成立以来,始终秉持“博学而笃志,切问而近思”的校训,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。
- 震旦学院时期(1905-1913年)
震旦学院由马相伯创办,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基督教徒。学校以“博学而笃志,切问而近思”为校训,强调学生要广泛涉猎知识,坚定信念,勇于提问,深入思考。
- 复旦大学时期(1913-1927年)
1913年,震旦学院更名为复旦大学,学校规模不断扩大,学科设置日益完善。这一时期,复旦大学继续秉承“博学而笃志,切问而近思”的校训,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。
- 新中国成立后
新中国成立后,复旦大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。学校在保持原有优势的基础上,不断拓展学科领域,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。校训“博学而笃志,切问而近思”成为学校精神的核心。
二、EMBA项目的历史背景
复旦大学EMBA项目成立于2000年,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、战略思维和领导力的高级管理人员。项目自成立以来,一直秉承“博学而笃志,切问而近思”的校训,致力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企业家。
-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
21世纪初,中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,企业对高级管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。为满足这一需求,复旦大学EMBA项目应运而生。
- 国际化趋势加强
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,中国企业纷纷走向世界。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级管理人员,复旦大学EMBA项目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。
- 复旦大学品牌优势
复旦大学作为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,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、优秀的师资队伍和良好的学术氛围。这些优势为EMBA项目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。
三、校训“博学而笃志,切问而近思”的历史内涵
“博学而笃志,切问而近思”是复旦大学EMBA项目的校训,其历史内涵如下:
- 博学
“博学”意味着广泛涉猎知识,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。在EMBA项目中,学生不仅要学习管理学、经济学等专业知识,还要关注人文、科技等领域的发展,以拓宽视野。
- 笃志
“笃志”强调坚定信念,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努力奋斗。在EMBA项目中,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,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,为实现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。
- 切问
“切问”鼓励学生勇于提问,敢于质疑。在EMBA项目中,学生要敢于挑战权威,勇于探索未知领域,培养创新思维。
- 近思
“近思”要求学生深入思考,善于总结。在EMBA项目中,学生要结合实际案例,反思自己的管理经验,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。
总之,复旦大学EMBA校训“博学而笃志,切问而近思”的历史背景深厚,体现了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文化传承。在新时代背景下,这一校训将继续激励EMBA学子追求卓越,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社会价值而努力奋斗。
猜你喜欢:EMBA报考